Qi 认证 是由无线充电联盟(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, WPC)制定的全球主流无线充电标准,旨在确保不同品牌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、安全性与能效。目前,Qi 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、耳机、手表等消费电子产品。
Qi 无线充电基于电磁感应(非磁共振),通过发射端线圈产生交变磁场,接收端线圈感应磁场并转化为直流电为设备供电。其核心流程如下:
| 步骤 | 说明 |
|---|---|
| 发射端 | 交流电 → 高频电流 → 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|
| 接收端 | 线圈感应磁场 → 整流滤波 → 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|
| 通信机制 | 通过反向散射调制实现功率调节与异物检测 |
Qi 标准按功率划分应用场景,当前主流版本支持以下功率等级:
| 类别 | 最大功率 | 适用设备 | 备注 |
|---|---|---|---|
| 基础功率 | 5W | 耳机、智能手表、旧款手机 | 最早普及的标准 |
| 扩展功率 | 15W | 主流智能手机(如三星、小米) | 需对齐线圈,效率更高 |
| EPP(扩展功率协议) | 30W | 部分旗舰手机支持 | 需设备与充电器均支持 EPP |
| 未来演进 | 60W~200W | 笔记本、电动工具、电动车 | 仍在标准制定与测试阶段 |
任何带有 Qi 标志的设备均可在任意 Qi 认证充电器上使用,打破品牌壁垒。
异物检测(FOD):自动识别金属异物并停止充电
温度监控:防止过热损伤电池或设备
功率动态调节:根据接收端需求智能调整输出
Qi 2.0 标准要求最低系统效率 ≥ 70%(5W),减少能量浪费与发热。
产品需通过 WPC 授权实验室的多项测试:
| 测试项目 | 内容简述 |
|---|---|
| 互操作性测试 | 与不同发射/接收设备配对充电 |
| 通信协议一致性 | 数据包格式、频率、调制方式合规 |
| 异物检测(FOD) | 金属物体靠近时自动断电 |
| 温升与热管理 | 持续充电下外壳温度不超过安全阈值 |
| 电磁兼容(EMC) | 不干扰其他电子设备,抗干扰能力强 |
| 电气安全 | 绝缘、耐压、漏电流等符合安规 |
注册会员:加入 WPC 并签署协议(需年费)
提交文档:提供产品规格、电路图、线圈参数等
实验室测试:在 WPC 授权实验室完成全套测试
审核发证:WPC 审核报告,通过后授予 Qi 商标使用权
上市销售:产品标注 Qi 标志,纳入官网认证产品库
功率提升:WPC 正推进 30W–60W 标准,未来或覆盖笔记本与轻型电动车
空间自由化:研发“磁共振+定位”技术,实现厘米级自由摆放充电
多设备同时充:新一代发射器支持多个接收端异步充电
与汽车整合:车载无线充将成为新车标配,部分车型已支持 15W Qi
有什么问题欢迎您随时咨询